新华网西宁11月4日电(鱼昊)位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不仅是我国最大的盐湖,更是一座蕴藏着工业文明、生态智慧与旅游潜力的宝库。从博物馆的文化叙事,到察尔汗盐湖景区的生态体验,再到钾肥车间的科技革新,察尔汗盐湖正以多元姿态向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

采访团在盐湖博物馆参观。新华网 鱼昊 摄
11月3日,2025“民族团结聚力 红色文化铸魂”解码城市文明新图景格尔木市主题采访团走进察尔汗盐湖所在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领略察尔汗盐湖美景、了解钾肥生产过程、探究盐湖工业文明发展成就。
“盐湖博物馆以格尔木馆与察尔汗馆为核心,依托‘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实地场景盐湖科普厅等展项,解密盐湖资源形成与开发原理,这既是盐湖科研的‘活态教科书’,也是盐湖股份历史沉淀的记忆库……”盐湖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博物馆以“立盐铸魂”为内核,通过格尔木馆与察尔汗馆双馆联动,构建起“历史纵深”与“产业全景”交融的叙事格局。从“人拉肩扛”的创业传奇到“盐块房”的艰苦记忆,馆内每一件藏品都在诉说着盐湖人“苦中求进”的开拓精神。
在博物馆的展台上,一件件钾肥样品如同艺术品般展示在人们面前,同时大家也不由得思考,在我国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钾肥生产过程中有着怎样的故事?

钾肥车间生产线。新华网 鱼昊 摄
记者在钾肥生产车间看到,流水线上覆盖着如雪的氯化钾结晶。这里曾是新中国钾肥工业的起点——1954年,我国首批盐湖地质专家在察尔汗发现光卤石,19人小队从卤水中提炼出首批氯化钾,打破了钾盐“卡脖子”的困境。
60多年来,盐湖人突破“反浮选冷结晶”“光卤石水采船”等关键技术,掌握五套钾肥生产工艺,使钾肥产能实现跨越式增长。如今,察尔汗盐湖已成为全国最大、世界第四的钾肥生产基地。“‘十四五’期间,格尔木围绕盐湖化工,已形成800万吨钾肥、100万吨纯碱、42万吨氢氧化钾、10.5万吨碳酸锂、1500吨金属锂、3100吨有机锂的生产能力。”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钾肥分公司生产一车间副主任 张伟介绍,察尔汗盐湖旁的钾肥生产车间已基本实现全自动化操作,经过蒸发浓缩、提纯、结晶、干燥等一系列标准化流程,最终制成钾含量达95%的高质量钾肥。
车间内,卤水在提取钾资源后,含锂、钠的母液被循环利用至盐田,实现资源“物尽其用”。全自动化生产线通过蒸发、结晶、干燥等标准化流程,产出纯度达95%的高品质钾肥,印证了“生态是发展根基”的盐湖理念。

察尔汗盐湖景区。新华网 鱼昊 摄
走进察尔汗盐湖景区,景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今年10月下旬,察尔汗盐湖景区游客量已突破130万人次。为应对旅游热潮,景区完成了游客服务中心的扩容升级,集成化服务房屋、遮阳休憩区、现代化卫生间与科学规划的停车场共同构成游客的“第一客厅”。
线上,景区通过OTA平台、短视频与社交媒体全方位推广,将盐湖的翡翠绿波、盐花奇观与工业风貌传播至全国,使其跻身国内生态旅游热门IP。线下,景区坚持“生态优先”开发理念,所有项目均通过环评,采用环保材料与低耗技术,构建“盐田观光+工业研学+生态科普”的复合产品体系,深度融入青海“四地建设”蓝图。

傍晚时分的察尔汗盐湖。新华网 鱼昊 摄
从地质奇观到产业高地,从企业记忆到公共文化,察尔汗盐湖的蜕变是青海盐湖产业发展的缩影。在《青海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行动方案(2021—2035年)》等政策加持下,盐湖产业正朝着绿色化、高端化、国际化迈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