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11月5日电(鱼昊)70多年前,慕生忠将军率筑路大军挺进荒原,在黄沙漫卷处扎下第一顶帐篷,种下第一批树木——它不仅是格尔木作为城市的地理起点,更如同一座精神灯塔,照亮了这座因路而生、因绿而兴的高原新城。

格尔木市将军楼公园。新华网 鱼昊 摄
11月4日,2025“民族团结聚力 红色文化铸魂”解码城市文明新图景主题采访团走进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将军楼公园,70多年前那的光荣征程一一浮现。
在将军楼公园,高耸的天路纪念塔,无声诉说着1954年的那个奇迹。1954年,慕生忠将军带领军民,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钢铁意志,仅用7个月零4天,在世界屋脊上修通了全长1347公里的青藏公路。

将军楼 新华网 鱼昊 摄
园内复原的筑路场景、斑驳的历史文物,特别是象征着城市源起的“望柳庄”故事,让“两路”精神变得更加具象化。“青藏公路沿线的许多地名,都是慕生忠将军亲自起的。总队指挥部驻扎在格尔木后,慕生忠组织筑路员工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从西宁运来几车柳树枝,在格尔木河两岸四处栽插,并给它起名‘望柳庄’”。将军楼公园讲解员许重玉介绍道。
作为格尔木市面向公众开放的城市宣传窗口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将军楼公园面向党员干部、青少年、社会大众,打造学习党史知识、继承革命传统的重要课堂,同时这里也成为举办群众性纪念与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年接待人数10万人次以上。

采访团在青藏公路纪念馆参观。新华网 鱼昊 摄
一代代格尔木人在“两路”精神的滋养下,将昔日“地上不长草”的戈壁滩,锻造成青海西部经济重镇。如今,在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还有一批长江源头搬迁至此的格尔木“新市民”,也不断扎根,向上生长,绘出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样本。
长江源村原处于海拔近5000米的唐古拉山镇沱沱河地区。2004年,为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6个牧业村的牧民走下海拔4700米的唐古拉雪山,告别世代放牧的草原,从沱沱河地区搬迁至格尔木市南郊的移民定居点,也就是现如今的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长江源村总占地面积为525亩,于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
漫步长江源村,藏式新居整洁亮丽,村史馆内“放下牧鞭、端起生态碗”的变迁故事令人动容。长江源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达娃介绍,依托生态优势和青藏线区位,村里发展起有机畜牧、民族手工艺和生态旅游,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3.71万元。

采访团在长江源村村史馆参观。新华网 鱼昊 摄
近年来,长江源村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青海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棵“将军树”,扎下了一座城不屈的精神根基。漫步在今日的格尔木,将军楼公园的苍松翠柏与长江源村的盎然生机交相辉映。从“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到“处处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格尔木在戈壁深处写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更以“两路”精神为魂、以生态优先为笔,擘画出一座现代文明城市的新模样。(完)


